【阅生活】大时代的巴芒与洪流中的我们——2024年武当财经翻译论坛侧记

  这是一年一度财经翻译界盛宴,群贤毕至,谈笑言欢。来自不相同的领域的职场精英、跨越近40年的年龄阅历,他们因读经典、译经典而相聚一堂,共话巴芒人生,碰撞智慧火花;他们大多是来自清华、复旦、武大、浙大等国内一流院校的青年才俊,既专注投资或从事金融相关工作,自身又热爱写作、文采飞扬。他们是由知名财经专栏作家杨天南领衔的,包括王冠亚、崔振巍、胡恒、陶青、张恒斌、江淼、方茜等在内的财经翻译团队。

  数据统计,自去年5月份在香山召开的第一届财经翻译论坛,到今年6月在武当召开的第二届财经翻译论坛,短短一年内,这支翻译队伍已完成或出炉的财经译著多达数10本,人均1-2本。例如,已面世的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崛起》《沃伦巴菲特:终极金钱心智》《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》《大侦探投资学》《成长股获利之道》《投资大师》《股市二战风云录——财富、战争与智慧》《反乌合之众》,以及已完成翻译的《查理·芒格传》《天才的溃败——长资悲情》……熠熠星光,灿若星河,当你想搜寻、查阅巴菲特与芒格的相关投资经典著作时,或许这里总有一本是你喜欢的。这些经典的文字跨越历史的长河,将照亮更多热爱投资,向往财务自由之人。

  “自从2015年我应邀翻译投资经典《巴菲特之道》一书,转眼十年,从当初的一个人,到现在的一群人,我们的队伍扩大了,翻译的作品增多了,俨然成了人们眼中的财经翻译部落。”杨天南告诉记者。

  具有30多年的金融市场投资经验,杨天南是北京金石致远投资管理公司CEO、基金管理人、投教专家,也是财经专栏作者和资深译者,在繁忙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翻译了《巴菲特致股东信》《巴菲特之道》《巴菲特的第一桶金》《查理芒格传》等近十部投资经典,曾获得投资界金长江奖、卓越私募基金奖,以及出版界亚洲财经最具影响力财经书刊奖、华文财经图书大奖、优秀译者、十佳译者等多项荣誉。

  因巴芒而相遇,因翻译而相识。从一个人到一群人,这是近十年的努力,更是一群人的赞歌,出版界和社会的福音。让我们走近这些译者,聆听那些关于财经翻译里的精彩故事。

  《中国金融家》:您从2015年应邀翻译第一本投资经典《巴菲特之道》,笔耕不辍至今已翻译近十本译著,请问您当时翻译的初衷和愿景是什么?为何会带领一群青年才俊奔赴财经翻译?它最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是什么?请围绕财经翻译主题跟读者聊聊“大时代的巴芒与洪流中的我们”。

  杨天南:投教专家、财经专栏作家、译者、北京金石致远投资管理公司CEO,著有《一个投资家的二十年》,译著有《巴菲特之道》《巴菲特致股东的信》《戴维斯王朝》《巴菲特的第一桶金》《巴菲特的投资组合》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崛起》《沃伦·巴菲特:终极金钱心智》,已完成《查理·芒格传》翻译)。

  大约三十年前,我第一次读到关于巴菲特的中文书籍,那是第一本将巴菲特思想引进中国的书,名为《巴菲特之道》(第一版),那是发生在1995年的事情。可以说这本改变了我的命运,从中不但获得了财经投资方面的知识,更是将其运用于投资实践,幸运地在未满而立之时便获得了财务自由。随后,我在九十年代赴美留学,并有幸在奥马哈见到巴菲特和芒格,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亲见巴芒的人。

  古人有云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,对于普通人而言,能在独立思考、不假外求的过程中获得财务自由,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,这也是投资令人着迷的地方。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,我阅读了大量国际投资大家的著作,并受邀于2007年开始在杂志上撰写专栏文章。最初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正确的投资理念,未曾想后来发展成为国内历时最久的专栏。2015年,有出版社资深人士在了解我的经历后,邀请我翻译《巴菲特之道》(第三版),这对于我而言,在距离初读该书整整二十年之后有这样的机会,既是一个温故知新的契机,也是一个向偶像致敬的机会,加之,平时也要看书、学习、写作,翻译工作可谓是遵循了“边际成本增量不大”原则的利人利己之举。

  十年以来,我大约翻译了十本巴芒经典,更加令人惊喜的是身边渐渐聚集了一批有志于翻译的年轻人,大家加在一起大约已翻译近二十本财经著作。谈起愿景,如果有人因此免遭金融欺诈,有人因此走上了财务健康的大道,这也算是我们对于社会的小小的贡献。遥想二十年后,还有人阅读我们今天的作品,这也是一件足以令人自豪的事情。

  如今,眼见一批年轻人成长起来,他们在做好本业的同时,乐于奉献社会。对这种的有志青年,我自然乐于“扶上马,送一程”。此次在武当举办的第二届财经翻译论坛,人才济济,如同武当山上的著名景观“一柱十二梁”,这样的中流砥柱多了,我们的社会也就更和谐美好了。

  时代的洪流造就了巴芒一代,她浩浩荡荡,跌宕向前,但无论如何上下起伏,那些明白“为社会创造价值就是为自己创造机会”的人,那些秉承“成就自己,照亮他人”的人,始终会站在历史的潮头,一群这样的人会谱写出更多“赚得多、活得久、众人爱”的精彩篇章。

  《中国金融家》:作为资深的基金经理人,您曾三度赴奥马哈参加巴菲特股东大会,且在业余时间翻译了三本经典投资著作,并出版了自己的著作,您觉得巴芒给我们大家带来的最重要启示是什么?

  王冠亚:基金经理,著有《我读巴芒:永恒的价值》,译著有《巴菲特的嘉年华》《比尔·米勒投资之道》《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》,已完成《企投家巴菲特》翻译。

  初读巴芒,始于财富。福布斯富豪榜前10名的上榜者,大多是企业家,巴菲特是唯一的投资家。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,巴菲特就是富豪榜上的常客,屹立不倒,堪称商界“常青树”。巴菲特的投资之道,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,是一套行之有效、历久弥新的科学投资体系。

  再读巴芒,陷于才华。巴菲特给合伙人/股东写信,从1957年开始,一直到现在,六十余年来笔耕不辍,从无间断,洋洋洒洒上百万言,基本上已经将投资的一切道理讲透。巴菲特致股东的信,堪称是一部“投资的活历史”。截至目前,我到奥马哈参加过三次伯克希尔股东大会,耄耋之年的巴菲特思路清晰,侃侃而谈,极富感染力。巴菲特的表达之道,深入浅出,富含哲理,睿智又不失幽默,令人折服。

  三读巴芒,忠于人品。巴菲特一生节俭,却捐赠了上千亿美元的财富,所以他不仅仅是顶级的投资家,还是一流的慈善家和卓越的道德家。巴菲特和芒格二老,向世人传授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。比如,巴菲特强调要以股东利益为先,恪守最高的受托人责任,公平地对待股东,这些原则早已融入我的骨血,成为我的立身之本。巴菲特的做人之道,可谓是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我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。

  总而言之,谈到巴芒对我们的启示,是动态的、立体的,一层有一层的景致,一层有一层的乐趣。随着认知的不断深化,阅历的不断丰富,我们也会在顿悟中遇见更好的自己,在精进中看到更美的世界。

  《中国金融家》:您翻译了两本投资经典,听说在翻译《天才的溃败——长资悲情》时曾两度落泪,请讲讲翻译中那些别样的体验与感人瞬间。作为伯贤书院的创始人,您认为如何在财经翻译中做到信达雅?

  崔振巍:伯贤书院创始人,《大侦探投资学》《天才的溃败——长资悲情》译者。

  首先,这本书讲述的是一群天才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的,很经典,发人深省。书中的主人公有两位诺贝尔奖得主,有声誉卓著的大学教授,他们都才识过人、智力超绝,并借此掌握了调动大量社会资源的能量,将一只基金快速做到上千亿规模。然而,就是这样一群聪明人,最后留给世界的是一个烂摊子。

  翻译期间,我眼见他起高楼,眼见他楼塌了,最后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,心情也随着他们的遭遇起伏,感叹人的命运真是飘若浮萍,当他们正春风得意时,时代的一个浪头打来,就淹没在大海里不见了。我为他们身上拥有的才华、资源而惋惜不已,两度落泪。我一边读,一边想:做事先做人,如果人生定向的问题没解决,德不配位,任凭心中的贪欲驱使,与其拥有这些令人艳羡的东西,倒不如做一个过平凡生活的普通人,这是翻译时的真切感受。中国文化中讲到“存天理,去人欲”,其实,国别之间的文化,表面上看有很大的差别,若是论到最底层,都会谈到一个人怎么和根植在身体之内的人性和平相处,如何焕发出光辉的那一面,避免落入晦暗之地而不自知。

  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翻译时的“信、达、雅”标准,译者要忠诚于作者的思想,文本通达、流畅,意境雅致,这是很高的要求。文字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工具,读者每次拿起一本书,就是在和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上的沟通,译者在其中扮演了一座桥梁的角色,让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顺畅,心意相通。从这个方面来说,译者首先要能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,体会书中主人公的角色,以心换心,以情共情,再选择雅致优美的语言把书中的情感和思想准确地带给读者,这是我认为翻译中最难的地方,也是我所追求的境界,虽未能至,心向往之。对翻译水平的提升来说,最快的捷径还是在量变上做好积累,找到那些穿越时空的好文字,每天花一些时间浸泡其中,积细流以成江海,日复一日之后,写作、翻译时的灵感就在一点点增加,这是我的亲身经验。

  《中国金融家》:您从事金融行业20载,本硕均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,曾担任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总监,为何会选择去做一件与文字打交道的“财经翻译”工作?翻译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?

  我本硕均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,中学时期受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的影响,物理、化学、生物是我学得最好的学科,生物还拿过省二等奖,而一路保送到浙大硕士毕业的我,语文曾是我所有学科中最差的一门,所以应该说我是一个标准的理工男。如果五年前有人穿越时空告诉我:“你未来会与文字打交道,并且会翻译出版书籍”,那我一定会认为这个人在说胡话。

  然而在遇到杨天南老师的五年后,这样的事情竟然真的发生了,如今想来,还真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,但又那么真实、幸福。这一切不能离开杨天南老师的身教言传,老师在繁忙主业之余,坚持翻译财经经典,不断为中国投资者带来表里俱佳的海外财经经典。除此之外,老师还慷慨解囊,为助力解决中国人口问题设立了多子计划,为了让更多的人重视写作技能的培养举办全国财经写作大赛。老师的善举与坚守犹如一道光,照亮了像我这样向往光明的人。他不仅善于激发同学内心的渴望,还建立了有效的机制帮助同学们成长。我从给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进行赞美开始,一点一滴积累文字能力,再到参与老师组织的多项活动,写下了一段段既感动自己,也触动他人的文字,让我完成了从一个理工男到“文青”的转变。所以这本译作的诞生完全来自老师的栽培。

  翻译工作费时费力,经济报酬与付出完全不成正比,但我在首次翻译中收获满满。最直接的收益就是见缝插针赚时间。不算后期校对整理时间,翻译这本书花了近480小时,约等于60个工作日,而这一切都是学习杨天南老师的方式,在各种场合见缝插针完成的,提升了我的生命效率,否则这些时间很可能被浪费在休闲娱乐上了;其次帮助我跳出了狭隘的投资思维,17位投资大师风格各异,弥补了我对于投资领域的空白;再次,让我发现了酝酿佳酿靠匠心。杨天南老师的译作之所以令中国读者收获丝滑的阅读体验,正是老师对于原作进行了符合中国人习惯的再创作。翻译的过程就是雕琢一件精美工艺品的过程,耐心、细心、创新可谓缺一不可。“让那些曾经照亮我们的,去照亮更多的人”,这是杨天南老师的心愿,也是我的心愿。

  《中国金融家》:您作为券商行业的精英,享有“三清博士”(清华大学本、硕、博连读)之美誉,平时工作也非常忙碌,请问这本书的翻译花费了您多长时间?如何在主业与副业之间协调?

  出于对投资的热爱,我误打误撞进入了金融行业。翻译成长股之父费雪的名著《成长股获利之道》,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,也感谢杨天南老师带领我为出版界作出了一点点贡献。

  我是2022年6月接到翻译任务的,到2023年1月份春节后正式交稿,翻译这本书前前后后一共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,花费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多,根本原因有三个:首先,这是一部投资经典,我希望翻译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,所以字斟句酌费雪的思想耗费的时间较多;其次,因为日常工作事务繁重,只能利用晚上下班后的时间以及节假日进行翻译工作;最后,我是翻译界的新人,当时没有ChatGPT这样的翻译工具,所以效率也低一些。

  本书出版后,一些读者通过不同渠道表达了对本书翻译质量的认可,这也让我觉得工作之余和节假日里付出的时间是值得的。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,除了杨天南老师的指点外,还得到了清华师弟杨昭宇同学的支持,以及一些券商同事的帮助,感谢他们的无私帮助。

  《中国金融家》:“财富与战争”是一个罕见却很有意思的话题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就财富如何长期保值和增值而言,这本书给出的投资启示是什么?

  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一场灾难,无数财富灰飞烟灭,无数生灵随风而逝。《财富、战争与智慧——二战股市风云录》的作者巴顿·比格斯,详细研究了大量历史资料,深入分析了这场战争,给出了混乱时局下,财富如何长期保值和增值的答案。

  首先,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资产多元分散。有智慧的有产者应该先拿出小部分资产,购置一处偏僻的农田,即便是遇上兵荒马乱,仍旧能维持生计。正如乔治·桑塔亚那曾说过的一句名言:“那些忘记过去的人,注定会重蹈覆辙。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无数战败国或被占领国的有产者惨遭掠夺,财富湮灭,甚至性命难保。

  其次,从长期看,股票能轻松实现财富增值。著名投资家大卫·史文森说过:“当今社会通货膨胀已成为常态,因此投资者应该致力于成为股权所有者,而非借款者。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尽管战败国或被占领国的股票无法保值,但战胜国的股票却可以保值。有智慧的有产者应拿出大部分资产买入股票,忽略短期波动,耐心长期持有,抓住股票的长期复利效应,实现财富增值。

  尽管比格斯一生从事主动投资管理,但由衷地建议,普通投资者别妄图抓住股价的高低点,而应该长期持有股票指数基金,从股市的长期回报中获利。很多研究根据结果得出,就长期而言,美国的普通投资者无论买入个股,还是投资主动型股票基金,回报都远低于标普500指数。

  《中国金融家》:肯尼斯·费雪的《反乌合之众》是这个部落里最新完成的一部译作。作为财经翻译部落里最年轻,也是最有潜力和干劲的译者,请您聊聊AI发展对财经翻译的颠覆与促进?

  非常幸运,在我翻译《反乌合之众》期间,ChatGPT3.5 和 4.0 相继推出,我有幸享受到这一波红利。在对比多个工具的翻译质量时,人工智能的优势很明显,一是大幅度减少了翻译过程中查询等重复性劳动,二是翻译出的内容在意思表达上更精准,能够解决部分外语理解上的难题。比如英文的长难句,从句套从句再套从句的句式理解。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翻译的内容能够直接使用。

  译事有三难:信、达、雅。人工智能目前只能勉强做到“信”,距离“达、雅”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路要走。我觉得,人工智能缩小了译者在外语水平上的差距,使那些原本外语水平不太出色,但具有奉献精神的金融从业者也能参与进来,这对于财经翻译是极大的促进。这也代表着,今后译者需要具备更出色的中文驾驭能力,更看重翻译中的“达、雅”。

相关新闻